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8:49 点击次数:86
唐朝和东突厥两个邻邦都想做一等国,二雄不并立,于是不得不用战争解决。打乏了,打得相持不下,又不得不化干戈为玉帛,生息休养,最后还是图穷匕首见,直到决出胜负,决出高低,决出君臣。
东突厥有过值得炫耀的历史,李渊曾向它俯首称臣。东突厥有过奇耻大辱,其版图曾被李世民从地图上抹去。
默啜可汗的出现,使东突厥再度崛起,成为唐朝西北门户前的劲敌。到了开元年间,玄宗几手并下:对来犯之敌严惩不贷,以挫煞其锋势;和默啜结为亲家,迫其做出和睦姿态;鼓励东突厥属下部族脱离宗主,投向唐廷。
对张灯结彩的和亲,默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。但他没有热昏头,仍然坚持对北庭地区(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以东地区)的领土权,希望玄宗能割爱相让。见玄宗置若罔闻,他先后两次派出大军前去强行占领,一次大败而回,一次全军覆没。
1、东突厥的宗主国之争展开剩余93%为巩固西北门户,玄宗派右羽林大将门薛讷前去主持对东突厥战事,全权节制周围驻军。
一部《薛仁贵征东》老幼皆知。相传这位名将有个了不得的儿子,又演绎出一部《薛丁山征西》。
薛丁山实无此人,薛仁贵的儿子即薛讷。将门出虎子,敌愈强,他胆愈壮,战功累累。在郭元振被问罪的那次大阅兵中,他以所部秩序严整,受到了君主的嘉奖。《薛丁山征西》的原型,就是薛讷的这次西征。
面对强兵压境,默啜毫无惧色,他避实就虚,亲自率军和归附唐廷的拔曳固部进行会战,取得了预期的胜利。返程中,他的部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,松懈散乱,不成队形。经过一片柳林时,拔曳固散卒颉质略跃身而出,将默啜刺死。部队被这突变弄得目瞪口呆,竞一哄而散。颉质略割下默啜首级,交给了正在当地的唐八蕃使郝灵荃。长安街市,默啜首级高悬示众。
突然失去了可汗,东突厥忙于内部事务,无力再战。群龙无首,东突厥属族回纥、契丹、奚、同罗、霤、仆固等,纷纷献上臣服书,归顺唐廷。这些小国、小族,只能见风使舵,投靠占据上风的强国,以此寻得自身的安全。归顺的部帐,络绎被迁到唐境之内。
经过短暂的争夺,毗伽可汗控制了东突厥,以勇狂善战的阙特勤为左贤王,掌管兵马,以足智多谋的暾欲谷为军师,重整旗鼓。宗主复兴,归顺唐廷的部分降户旧情不断,在首领跌思泰、阿悉烂的策划下,重返故地。
在这事件萌发之前,并州(治所今山西省太原市)刺史王晙就复杂的民族问题提出了看法:
“降户归叛不定,或剽掠,或当间谍,或为内应,实成大患。若将他们迁往内地,二十年后必汉化,可为劲兵,此为一劳永逸的上策;在河曲多屯军队,积极防备,不失为中策;移汉民与他们参杂居住,进行牵制,但人劳费广,是为下策。”朝廷尚未对王晙之策进行论证,毗伽得到跌思泰的生力军,制订了南征计划。散居在河曲(今山西省芮城县西风陵渡一带)的降户在首领勺磨的策动下,秘密向毗伽进款,愿作内应,配合南征。王晙截获情报,在受降城摆下鸿门宴,用伏兵诛杀了勺磨,并一举消灭了河曲降户。
言有理,行有效,王晙因功升为朔方大总管,主持西北战局。他认为与其坐待东突厥南侵,不如先下手为强,以朔方兵为主力,征调拔悉蜜、契丹、奚军配合,分东西穿插到稽落河(今土拉河),直捣可汗庭,端掉敌人老巢。玄宗核准了这事半功倍的计划,同意于秋高马肥时付诸实行。
东突厥通过间谍,获悉了唐廷意图。暾欲谷分析,拔悉蜜和契丹、奚相隔甚远,无法会合;唐军路途遥远,也不能及时赶到;可以逸待劳,将孤军深入的拔悉蜜一鼓击败。
秋风萧瑟,遍地金黄。毗伽按计而行,经过一番激战,使拔悉蜜部全体成为战俘。尔后乘胜至凉州牧场顺手牵羊。凉州军出城迎敌,反被杀得丢盔弃甲,大败而回。
毗伽声誉鹊起,成了本民族的英雄。唐廷胜多败少,宗主争夺战形成拉锯战。
2、东突厥的灭亡拉锯拉到开元十二年(722年),形势有了改观。
周边关系的变化,使毗伽不得不重新考虑对唐政策。鉴于北方回纥的兴起,若继续对唐用兵,势必造成两面受敌,不如与唐修好,专力经营北方。他委派大臣哥解颉利发为全权代表,赴长安请玄宗收他为养子,结成父子之国。
唐廷了解毗伽的处境,但更重要的事务是抑制吐蕃,保持西域控制权,故不愿在东突厥上过分耗费实力。有了体面的台阶,正可及时收篷转舵,玄宗爽快地答应了毗咖的请求,仇家顿时成了父子。
哥解颉利发的使命本是圆满的,但他随即又为可汗提出了一个类似笑话的请求,望玄宗把宗室女嫁给毗伽。毗伽不懂华夏风俗,就是老于人情世故的暾欲谷也不懂,他们不知做了儿子后是不能做女婿的。哥解颉利发的话音刚落,满朝文武窃窃私笑,玄宗也一笑了之。为不太伤养子之心,玄宗请使者回去婉言向可汗解释。
在封禅前夕,为防东突厥趁长安空虚,突然袭击,玄宗采用裴光庭之计,遣摄鸿胪卿袁振为使者,邀请对方大臣一起参加封禅。毗伽亲自举行宴会,欢迎唐使来访,阙特勤、暾欲谷等一体作陪。杯盏交错之间,主人旧话重提:“吐蕃,狗种,唐和它联姻影两蕃是突厥旧奴,也得到了唐公主;我请求和亲多时,却不得蒙许,不知是何故?”
袁振回答说:“可汗既成皇帝之子,父子之间岂能媾婚!”毗伽反问:“两蕃均得赐姓,情同父子,可得和亲,若照此例,有何不可?听说入蕃公主,皆非天子亲女,今我也不计较真假,然始终不得,实在羞见诸蕃。”
袁振表示无权对这重大问何题作出明确答复,愿将可汗的意思带给天子。
玄宗不相信毗伽真的能放下屠刀,若是轻易答应和亲,徒然送去一大笔嫁妆,不异以资助敌。另外,拒绝的举动,可以压压东突厥的气焰,以此来否定它的列强地位。
父子就是父子,儿子不得再做女婿,玄宗主意坚定。
和平不能代替防御,玄宗指示兵部加强西北防务。
精明的毗伽没有因和亲不成而面露愠色,他克制了失望的情绪,对唐廷在边境增兵故作视而不见,他需要时间来改变局面,从而对唐玄宗奉上了加倍的孝心。
在吐蕃约他联合攻唐时,他不但没有响应,反而派大臣梅录啜赴长安,向玄宗披露了吐蕃的信件。玄宗亲自款待了使者,并赠与昂贵的礼品。作为回报东突厥的友好姿态,玄宗命令开放朔方西受降城,作为双方贸易集市,互通有无。
进入开元后期,因内部突骑施部族的崛起,忙于国内的协调,毗伽对唐和好的外交手腕变成了恳切的愿望。玄宗相应调节了外交政策,将这个原为主要国际敌人的北方强邻,视为阻止突骑施扩张的盟友。
阙特勤死后,玄宗亲自撰写了碑文,派高级代表团前去吊祭。代表团以唐王朝名义为亡者立了座祠庙,随团而往的六名画家,在庙壁绘上了庙主生前叱咤风云的形象。
开元二十年(732年),东突厥发生了政变,曾来过唐廷、掌握相当权力的梅录啜在可汗的食物中放进了致命的毒药。毗伽临死前,镇压了梅录啜及其党羽,双方同归于尽。
有人说,梅录啜的政变与唐廷有关,但查无实据。有人说,这仅是东突厥内部纷争。事变后,毗伽的儿子伊然登上了可汗位,国道中衰,使他已无法顾及国际事务。玄宗请他共同出兵消灭突骑施,他抱歉地表示无能为力。
伊然执政八年撒手归天,东突厥高层陷入混乱之中,可汗立而被杀,杀而复立,最后形成了以回纥部族为首的联合政府。突厥贵族推出白眉可汗另组政权苟延残喘。
唐廷支持回纥政府,同时向东突厥施加外交压力和军事攻势,使它雪上加霜,无法生存。天宝四载(745年),回纥怀仁可汗向旧主东突厥发起强大攻击,白眉可汗被杀,东突厥彻底灭亡。
鹬蚌相争,玄宗这个渔翁最后赢得了宗主权。
3、与回纥的战与和将东突厥取而代之的回纥,本是东突厥属下不太显眼的属族。这支以前被称为铁勒的匈奴后裔,有15个部落,散居在碛北(今蒙古乌兰巴托市以西地区)一带,在贞观中被唐廷置为羁縻府。
羁縻府,类似自治区,政治上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,境内事务有很大的自主权。羁縻府一般均以都督府相冠,下设州。都督及刺史由土著酋长担任,但需通过大唐天子的任命。此为唐政府处置境内民族问题的主要行政方式。
在民族关系上,回纥从属东突厥;在政治关系上,它却隶属唐廷。一仆二主,回纥在夹缝中生存。谁强,它屈服于谁;谁施善心,它又同谁亲热。
回纥的时来运转在开元之际,它进入了上升时期,部族兴旺,人强马壮。开元七年(719年),回纥可汗伏帝匐逝世,前来吊祭的唐使带来了特进的赠号。他的儿子承宗在灵柩前继承了汗位,同时承袭了唐职怀化大将军和瀚海都督。
风和日丽,一派和平景象,然和平景象并不持久,转眼变成了一场风暴。风暴的酿起者是玄宗的爱将、不分何种形势一贯主战的王君㚟。
王君㚟主战,符合玄宗开边的需要,符合民族精神,被视为英雄。加上他领兵打仗,胜多败少,那更是英雄。英雄遇上了回纥,想公报私仇,想做出一番更大的英雄业绩,结果是适得其反,枉送了一条性命。
当王君㚟还是一介布衣时,常出入凉州地界。这个志向高大的布衣,因无权无势无财,穷酸得很,受到当地回纥、契苾、思结、浑四个部落酋长们的轻视和冷待。他受不了人格屈辱,希望有朝一日能雪洗耻辱。冤家路窄,不料王君㚟日后果真当上了河西节度使,四个部落成了他的治下之民。酋长们把他看成是暴发户,不以为然。王君㚟为建立威信,也想出出心头之气,到处和他们过不去。酋长们迫不得已,多次暗中派人进京陈说冤枉。王君㚟针锋相对,告御状称各部落桀骜不驯,在酝酿叛变阴谋。玄宗派出中使前往调查,酋长们认为官官相护,置之不理。
酋长们有理不说,王君㚟之理成理,玄宗以叛变罪将四个酋长处以流放。暑气、瘴气加恶气,承宗可汗气急攻心,死于它乡。
回纥要人护输不甘忍气吞声,决心为可汗报仇,组织人马伏击,将外出执行军事行动的王君㚟结果了性命。
爱将以身殉职,玄宗不胜哀痛,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。回纥既成骑虎之势,索性与唐廷公开对抗,西依突厥,南联吐蕃,出兵扼断西域通道,阻绝诸国朝贡。唐廷一为复仇,二为控制西域通道,重兵进剿回纥。
回纥无力抵抗,退保乌德健山。骨力裴罗新酋长临危受命,对内进行统一战争,先后征服九姓十一部,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军事联盟部落。对外逐渐缓和与唐关系,争取到了怀义王的桂冠。
为促使东突厥解体,玄宗对回纥恢复了怀柔政策。怀义王佯作报恩,实图发展,和拔悉蜜、葛逻禄两部落结成联盟,和东突厥分庭抗礼,并频频发动军事攻击,屡屡得手。怀义王晋升为奉义王。
在东突厥日薄西山时,奉义王又和葛逻禄达成密约,颠覆了盟主拔悉蜜颉跌伊施可汗,再通过积极的外交活动,让唐廷给他册封了怀仁可汗的称号。最后一战,白眉可汗阵亡,东突厥故地全部归入回纥领地,怀仁可汗功成名就。
战后出于实力均势,回纥长时期地奉行了睦唐政策,在渔阳烽烟燃起时,给唐朝廷送来了及时雨。
4、压服契丹之路契丹和奚,并称两蕃。两蕃在唐初成为羁縻府,分置松漠、饶乐都督府。两蕃游离于唐廷和突厥两强之间,反复不定这是一对冤家,为了争夺牧地,经常把狩猎的工夫用到战争上去。到了玄宗时代,冤家变成了休戚与共的好兄弟,对唐廷同依附,同背离,同朝贡,同遣使。
玄宗皇袍加身的仪式尚未结束,两蕃在东突厥的唆使下,兵临渔阳(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),向新天子分讨一杯羹。驻军寡不敌众,只能确保城池,听凭20000铁骑在城外抢劫。玄宗愤怒了,薛讷请缨出征。姚崇唱反调:小不忍则乱大谋,此举徒费国力。
史坛上似乎有种不可动摇的观念:解决民族争端,唯有主战才是英雄。议和是当然的投降派,是丧权辱国的千秋罪人。其实,主战需要勇气,有时主和需要更大的勇气,特别在违背君主意志的时候简直是难能可贵。
60000大军最终还是按君主的命令行动了,身负重荷,盛夏酷暑,到达目的地已疲惫不堪。契丹以逸待劳,用伏击战打得远征部队全军覆没,大元帅薛讷在亲兵的死战保护下,才得以逃出重围。
几个月后,奇迹产生了,不流血的政治代替了流血的政治,由于东突厥和两蕃关系的恶化,契丹首领李失活、奚首领李大酺来到长安负荆请罪。大度的玄宗忘却了几个月前红血白骨的战争惨相,把永安公主嫁给了前者,固安公主嫁给了后者。两位异族驸马进入洞房前还得到了高贵的名号和身份:都督、郡王、金吾卫大将军。
但翁丈对女婿仍不太放心,命将军薛泰为押蕃落使,同时在营州(今辽宁省朝阳县)建立都督府,以为牵制。
在翁婿间日益亲善之际,又出现了波折,不是女婿有异心,而是契丹出了个风云人物——可突于,他把两蕃和唐廷的关系变得如同万花筒般的复杂。
他轻视能力平平的两蕃首领,十分反感他们甘当唐廷的驯服工具。他想成为两蕃总首领,把两蕃改造成一个独立国家。拘于身份、时间及周边关系,他无法贸然登位,于是废立首领,玩弄首领,架空首领,把自己变成实际首领的活动便频频展开。
前后几任契丹首领,除了病死之外,不是逃到唐廷避难,就是被杀或被废。契丹没有宁日。奚无所适从,也无宁日。
薛泰奉营州都督许钦澹之命,会合两蕃首领共讨可突于,结果不是可突于扯起降旗,而是薛泰沦为战俘,两蕃首领双双阵亡。拭去刀上的血迹,可突于推出新的两蕃首领,再来个180度的大转变,派使者到长安请罪。鉴于东突厥的威胁,玄宗含恨表示可突于情有可原,并经中枢机构的讨论,继续保持了对两蕃的和亲政策。
可突于有胆有识,他知道玄宗的曲衷,佯与唐廷周旋,暗与东突厥通气,冒险前来朝见,慷慨激昂地陈述他的忠诚不贰。为保障该地区相对稳定,玄宗满面春风地给了他左羽林将军的头衔。
然而这块黄褐土上没有太平,政变流血依然不断。在开元十八年(730年)的一次宫廷喋血后,可突于强迫两蕃完全投向东突厥。玄宗无法忍耐了,他要让这个老是与唐廷作对的顽敌尝尝唐军的厉害。
幽州(今北京市及河北省北部几县)长史赵含章率军对奚发动攻击获胜,使部分奚众回归唐廷。玄宗任命李祎为前线军事长官,扩大东北战果。可突于无力抵御强大的攻势,损兵折将后向东突厥方向溃逃。借得突厥雄兵,可突于卷土重来,扑向幽州。唐奚联军仓促应战,因奚军的暖昧,唐军防线被冲破,6000将士阵亡。
直到开元二十二年(734年)张守珪出任幽州长史,形势才得到了彻底改观。将在谋而不在勇,这位名将在军事捷报频频传往京师的同时,展开政治攻心,促使契丹内部火并,终于把可突于及契丹王李屈烈的首级送到了洛阳。尔后,在捺禄山举行会战,使契丹残余力量遭到近似毁灭性的打击。
人喊马嘶消失了,浇着红血,埋着白骨的黄褐土长出肥壮的牧草,大伤元气的契丹和奚,进入了静养阶段,几年没有声息。
天宝后期,安禄山成为东北、河北首席长官,黄褐土又变得喧嚣起来。这个和平时期的武将,想要建功立业,唯有化和平为战争。他前后四次以通好的名义,邀两蕃酋长赴宴,以毒酒代美酒,将他们的脑袋作为战利品送往首都。扈从而来的几千奚兵被遣往云南和南诏厮杀,几千契丹兵被一体坑杀。继此文韬,他又施展了武略,以10万大军和契丹展开会战,战绩是除了他和20骑逃脱外,全军覆灭。契丹军乘胜南下,若非史思明的拼死抵抗,河北局势实难乐观。
双方打得都没有便宜可占,又坐到了谈判桌边,协议是彼此既往不咎,两蕃还是唐廷的羁縻府。
发布于:山东省